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也許,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選擇。
這是第一本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的書,
神奇地將商管書與勵志書結合於一體,
你將看到,當彼得.杜拉克遇上米奇.艾爾邦時釋放出的燦爛火花。

   2010年春,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教授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班發表一場極具影響力的演說,他舉出一些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例子,許多人絕非在畢業時即刻意計 劃要跟配偶離婚、跟小孩疏離,甚至鬧出醜聞、犯罪入獄,為何追求成就的人常常掉入引發不幸的陷阱?他們的人生策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最誠懇的剖析

   這場演說之所以引起廣大迴響,不單是深刻啟發了人們對生命中重要問題的思考,更由於克里斯汀生教授當時遭逢人生重大的試煉──他罹患了奪走父親性命的同 一種淋巴癌,正在忍受化學治療的煎熬。與疾病奮戰中,他反覆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並終於了解「上帝衡量我的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 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最迫切的忠告

  在這本突破性的新作中,他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回答自己三個重要問題:

  1. 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
  2. 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
  3. 如何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人生有很多問題既複雜且困難,每個人的際遇也都不同,你必須自己努力去尋找答案。

  最真摰的回顧

  克里斯汀生教授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他的人生,並分享自己曾嚮往成為《華爾街日報》編輯、被自己創設的公司開除、發現對教學的熱情、以及教養孩子等歷程,如何交叉運用審慎策略和應變策略來因應人生的突發狀況。

   他發現,哈佛商學院課堂中教導的理論,不僅能解釋企業問題,也能拿來管理並預測自己的人生。這本充滿啟示與智慧的書,將幫助你了解,如何依心目中的優先 順序,調配行動、時間、及資源,以管理好人際關係,甚至改善教養方式,並果決地回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幸福。

  原文書網站:www.measureyourlife.com

作者簡介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1952年出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是一名虔誠的摩門教徒。他曾在楊百翰大學和牛津大學攻讀經濟學並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又進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攻讀企管碩士,並取得哈佛大學商學院企管博士學位。

  從1992年起,克里斯汀生即在哈佛大學商業院擔任企業管理系教授,其研究與教學興趣主要在技術創新、發展組織能力,以及為新科技發掘新市場。

   他曾於1979和1984年期間,進入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擔任顧問。離開後,他陸續創立了四家公司,包括陶瓷系統工程公司(CPS)和創見研究所(Innosight)等,把他對創新研究的 熱情,化為對追求創新企業的實際行動。

  他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曾五度榮獲「麥肯錫最佳論文獎」;著有七本書。2011年時更被Thinkers50選為「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詹姆斯.歐沃斯James Allworth 

  澳洲人,畢業於澳洲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及哈佛大學商學院,並取得貝克學者(Baker Scholar)之銜。曾任職於博斯顧問公司(Booz & Company)及蘋果公司。

凱倫.狄倫Karen Dillon

  畢業於康乃爾大學、西北大學新聞所,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編輯(至2011年)。2011年時被社會企業Ashoka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及啟發性」的女性。


作者序

人生三問

   我在哈佛商學院授課。學期末最後一次上課的時候,我總會告訴學生,自己同班同學的近況。就像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我們每五年辦一次同學會。每次相聚,總可 以看到同學們近五年的縮影。學校會利用這個機會為活動募款,我們這些校友也很高興共襄盛舉。會場鋪上紅地毯,並邀請知名人士蒞臨演講。前幾次的同學會,同 學都踴躍出席。環顧四周,每個人都打扮得時尚光鮮,似乎個個飛黃騰達,令人不禁覺得我們這一班真是天之驕子。

  同學們也似乎都是職場贏家,大家擁有很棒的工作,有些在國外擔任要職,配偶大都長得比自己好看,不是帥哥、便是美女,每個人似乎過著幸福、美好、令人豔羨的生活。

   後來,漸漸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不知為何,有幾位同學從此消聲匿跡。我打電話給他們或是問他們的朋友,才慢慢明白是發生什麼事。同學當中,有的已在 麥肯錫或高盛這種名聲顯赫的企管顧問公司擔任主管,有的則已躋身《財星》五百大公司最高主管,有的創業有成,不少同學的收入高得令人咋舌。

  但儘管他們的職場表現出類拔萃,很多人看起來卻只是強顏歡笑。

  生涯成功只是人生的表面,其實不少人都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婚姻生活也一團糟,很多人以離婚收場,有人甚至好幾年沒跟自己的孩子說過話,與孩子分別住在東西兩岸。我還聽說有位女同學自畢業至今,離過兩次婚。

  在我眼裡,那些同學不只才智過人,而且為人正派。在畢業的時候,他們都立下偉大的計劃和目標,不只立志要在專業領域上大展身手,也希望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但這一路走來,雖然工作順遂,家庭生活卻不知怎麼觸礁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尷尬,不知如何向其他老同學解釋。

  當時我想,那可能是中年危機,人生難免會陷入低潮。但就在畢業二、三十年後的同學會上,我發覺問題愈來愈嚴重。班上一位同學因為涉入安隆(Enron)案而被關進牢裡。

   印象中,我在哈佛商學院的同窗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是個好人,不但聰明用功,也很愛家人。他曾是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人,當上安隆公司執行長之後,年收入更高達一億美 元。他的生涯表現如此輝煌,相形之下,個人生活則黯淡無光:他的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在安隆醜聞案爆發之後,我實在不敢相信他就是新聞報導中那個追逐金 錢的巨鯊。安隆破產後,史基林因多項罪名被起訴定罪,包括詐貸、財務造假、證券詐欺等。

  我不但為他的誤入歧途萬分震驚,更讓我驚愕的是,他竟然能搞出這麼大的醜聞。他的人生之路在哪裡出了差錯?

   不只我的哈佛商學院同學對人生不滿,遭遇家庭不幸、工作瓶頸等問題,有人甚至成了罪犯。與我一樣獲得羅德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就讀的同學,也發生類似困 境。羅德獎學金的得主,不但學業成績優異,也必須在運動、政治或寫作等課外活動表現傑出,同時還要證明自己對社區有特殊貢獻。能當上羅德學者,顯然是全世 界最優秀、最多才多藝的年輕人。

  與我同獲羅德獎學金的同學共有三十二人,多年後有些同學一樣對人生感到失望。有一個同學甚至成為華爾 街金融犯罪首腦,他透過內線交易,從金融市場捲走數十億美元,也就是《股市大盜》(Den of Thieves)一書的要角。另一個同學則因和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被捕入獄。該少女曾在他的競選總部打工,而他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還有一個我非常看好 的同學,我料想他將來必能成為大人物,事業、婚姻兩得意,沒想到他的事業後來岌岌可危,婚姻生活也很不幸,離了好幾次婚。

  上面提到的同學應該想不到自己的婚姻會一敗塗地、與孩子形同陌路,更無法想像自己變成作奸犯科的壞人,面臨被捕入獄的命運。然而,他們卻不自覺走上這條悲慘之路。

  我不想誤導各位。雖然部分同學的人生不如意,還是有不少過著理想的生活。他們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們的人生還未結束,孩子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我們還是該好好了解人生有哪些陷阱及其成因,以為借鏡。畢竟人是脆弱的,很多人不免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脫軌。

   雖然我的人生也有不少波折,但到目前為止還算平順。在此,我得特別感謝我太太克莉絲汀,因為她的幫助,我才知道如何洞視未來。當然,我不是要讀者做出和 我們夫妻一樣的決定,以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為目標,畢竟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把我在企業 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幫讀者創造圓滿的人生策略。

  我在「如何建立成功的長青企業」這門課中,和學生一起研究經營管理的理 論,探討管理工作的各個層面。這些理論闡述事情的原因和為什麼。學生了解之後,我們就把這些理論當作透鏡來檢視個案。我們從每一個理論來透視一家公司過去 何以會出現哪些問題或機會,並預測這家公司將來可能會遭遇的情況,再用同樣的理論來預測經理人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學生藉由這種討論方 式,了解為何一個紮實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各個組織層級的過去和未來:大者如整個產業、一家公司,小者如公司裡的一個單位,或是單位中的小組。多年來,在學 期末的最後一堂課,我總會描述我在商學院的同班同學有何遭遇,接著進一步討論組織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個人。透過這樣的討論,我們不只用企業做為個案, 也開始探討自己的人生。

  我年復一年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我們探討的不是希望未來會如何,而是探究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是否可以用來 預測將來會如何,包括什麼決定和行動會影響到我們的未來。多年來,我已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討論,我的心得當然比任何一個學生來得多。為了公平起見,我想應 該把我的了悟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課堂上討論時,我會把我們研究的理論寫在黑板上,然後在旁邊寫下三個簡單的問題:

  ★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我的同學當中很少人問這樣的問題,或許他們也曾思考過這些人生問題,卻已經記不得自己學到了什麼。

  這麼多年下來,我一再發現課堂上討論的這些理論,不但可用來解釋企業的問題,也可用以審視人生的重要課題。我將在本書把我和學生發現的洞見和各位讀者分享。


第五章-時鐘滴答響

人生最重要的快樂源頭就是你和家人、好友的關係。但是你一定要小心。家裡的一切看起來似乎很好,你就覺得可以放心,全力為工作衝刺。這將會 造成嚴重錯誤。等到你和家人的關係出了問題,要再回來修補,已經太遲了。表面上看來,家人和朋友不需要你擔心,你似乎不必在他們身上花多少時間,弔詭的 是,這正是你最需要把時間放在他們身上的時候。

大失敗
很少公司推出的產品像銥衛星電話網絡(Iridium Satellite Network)那樣轟動全世界。這種電話系統使你得以透過複雜的衛星網絡,和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通話。在銥衛星電話問世之時,當時的美國副總統高爾 (Al Gore)也幫忙造勢,撥打出第一通電話給電話發明人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孫子。推出銥衛星電話的就是微電子和行動通訊的國際大廠摩托羅拉(Motorola),該公司還為之成立子公司。

摩托羅拉主管和華爾街分析師都信心滿滿,認為銥衛星電話將會帶動行動通訊革命,吸引幾百萬人來使用。銥計劃的團隊為了評估市場也進行深入研究,證實衛星電話有市場的需求。摩托羅拉也克服種種困難,說服各國政府提供頻道給他們的衛星電話使用。

傳統蜂巢式的行動電話系統則是靠基地台來傳送訊號。如果某一個地方沒有基地台,行動電話則無法接通。由於銥計劃是把語音或數據通信傳到衛星,再由 衛星回傳到地球上的受話者,因此可維持全球的覆蓋率,包括無法設置基地台的偏遠地區和海上。因此,你可透過這樣的衛星電話撥打給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如果你好不容易登上聖母峰,能打電話回巴爾的摩,跟父親連絡,該多麼令人興奮啊。

不少世界級的科技專家都加入了銥計劃,有些似乎難以克服的障礙也都解決了,但銥計劃卻有一個根本的缺陷。但這個計劃到底能不能賺錢?如果你好好想 想「什麼樣的假設必須證明為真」,就會發現問題。由於這種衛星電話需要很大的電池才能把訊號傳送到衛星,因此電話機體重約○.五公斤。拿衛星電話就像提一 個小小的手提箱,不像一般行動電話那樣輕盈,可以放在口袋或皮包中。另一項必須證明為真的假設是:是否任何地點都能接收到?如果你從聖母峰頂端打衛星電話 回巴爾的摩給你父親,由於屋內訊號極差,你父親得在戶外、站在窗邊或屋頂很薄才能接聽電話。

這項計劃總計耗費了六十億美元,然而自從高爾撥打第一通銥衛星電話之後,還不到一年,這個計劃因為虧損過大,必須終止。銥衛星電話公司聲請破產保護,投資人血本無歸。直到十年後,私人投資公司才以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跳樓價接手。

為什麼摩托羅拉的主管和投資人像豪賭一樣把這麼多的資金投注在如此冒險的案子上?我們可從「好資金和壞資金」的理論看出端倪。 

 

好資金 vs 壞資金

投資人願意掏錢出來投資一家公司主要目標有兩個,也就是追求成長和獲利能力。但這兩個目標都不是容易達成的。深研創新理論的塔夫茲大學教授畢德 (Amar Bhide)在《新事業的起源與演化》(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一書論道,在所有最後能夠成功的公司當中,有九三%因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棄。換言之,成功的公司並非一開始照著正確的策略進行才成 功,而是最初策略失敗之後,他們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改變,嘗試其他作法。反之,大多數失敗的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錢投注在最初策略,就像把所有的雞蛋放 在一個籃子裡,發現策略錯誤之時,已無法挽救或重新開始。

畢德提出一個簡明扼要的理論,也就是好資金和壞資金。在事業剛起步的階段,你或許還不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夠成功,你必須耐心等候公司成長,卻必須 急著看到獲利。如此一來,就可用最少的資金很快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不至於花了很多的錢才知道走錯了路。在這種情況下投入的資金就是好資金。在所有成功的 公司當中,有九三%都必須改變初的策略,因此在最初策略投注的資金愈多、愈快,也就愈容易把一家推到懸崖下。大公司燒錢的速度將比小公司快很多,應變能力 也比較差。這就是摩托羅拉付出慘痛的代價學到的一課。

如果投入資金之後,急於看到成長而非獲利,則是壞資金。

然而如果一家公司確定策略可行,此時則應該改變目標,一方面急於看到公司成長,另一方面則耐心等待獲利。一旦公司找到行得通而且可以獲利的方法,是否成功就看如何運用這樣的模式在相鄰領域進行擴張。


從樹苗到樹蔭

最常違反上述原則的人很多是財力雄厚的投資家和成功的公司。他們在找尋投資新事業的時候,往往一開始就鑄成大錯而不自知。歐森(Matthew Olson)與范.貝佛(Derek van Bever)合著的《為什麼雪球滾不大》(Stall Points)一書當中以三點來解說投資的困境。

首先,由於一家公司最初計劃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投資人於是決定等到看到下一波成長的時候再說。即使這家公司一開始的表現就很不錯,看起來頗有成長 潛力,投資人也決定再給這家公司多一點時間,讓他們找到可行的策略。儘管該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投資人還是覺得今天有點冒險,決定等到明天再說。

好了,明天已經到來,然而原來的計劃進入成熟期,停止成長。擁有資金的投資人這才發現自己坐失良機,早在幾年前就該投資了。此時,成長和獲利的引擎不再強勁有力。

第三,投資人希望投資的對象是發展快速的大公司。以一家產值達四千萬美元的公司而言,如果每年要成長二五%,來年產值就得增加一千萬美元。但是如 果一家公司的產值高達四百億美元,第二年要成長二五%,就得增加一百億美元。這樣的賭注和壓力都非常巨大。為了使公司加速成長,股東就得浥注龐大的資金。 問題是,坐擁太多的資金,這家公司在執行策略之時,往往失之輕率,未能審慎地評估策略是否錯誤,最後只是加速衝向失敗的深淵。這樣的故事可說不勝枚舉。

這個理論也可解釋為何本田最後能以輕型機車攻佔美國機車市場,而摩托羅拉令人矚目的銥衛星電話計劃何以慘敗。說來諷刺,本田會成功正因為他們剛開 始在美國發展的時候資金窘困,不得不耐心等候成長,慢慢研究可以獲利的模式。如果本田向美國市場進軍之時,沒有資金短缺的束縛,可以放手一搏,自然願意投 入更多的資金在重型機車的案子上。畢竟這是公司的既定政策。但從投資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壞資金。反之,本田別無選擇,為了求生存,只能把焦點放在輕型機車 小狼上。他們必須靠銷售小狼來維持公司營運。這就是本田機車在美國得以成功的關鍵——他們迫於情勢不得不按照「好資金」的理論來投資。

另一種作法剛好相反:投資人先拿出一大筆錢,希望看到公司一飛衝天,再來考慮如何獲利。這就是摩托羅拉發展銥衛星計劃的作法。翻開歷史來看,你會發現有很多公司都想走捷徑,不惜投入巨額資金,最後卻走上死路。

鑑於上面提到的資金理論與因果關係,對大多數的公司來說,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公司的主要業務岌岌可危、發展陷入停滯,這時他們則會面臨需錢孔急 的窘況。即使他們發現新的案子可為公司帶來利潤,由於一開始沒在這個案子上投資,現在已無法解燃眉之急。這就像你希望家中後院有綠蔭乘涼現在才種樹苗。大 樹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長出來的。你必須在多年前就種下樹苗,多年悉心培養、照料,最後才能享受綠蔭。 


為未來的快樂投資

壞資金理論也適用於人生。很多人都在職場上拚命,有傑出的表現,而且樂在工作。我們以工作來證明自己能在壓力之下完成很多事情。我們努力完成案子,讓客戶滿意,希望自己贏過同事。我們把自己投資在工作上。為了做到這點,我們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上,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全部。

我們即使度假,也不忘打電話回公司。其實,由於要做的事堆積如山,很多人沒能休完所有的假。我們把工作和自我認同相結合,不管到走到哪裡都帶著智 慧型手機,經常查看訊息,如果連線出了問題就會陷入焦慮,擔心自己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或與我們關係親密的人都能接受我們忙於工作的現 實,體諒我們不能陪他們。畢竟,他們也希望看到我們成功,不是嗎?我們發現自己常常忘了回覆家人或朋友的來電,錯過他們的生日或無法一起慶祝重要節日。

不幸的是,我們也像上述的投資人,沒能抓住投資未來的企機,失去人生的快樂。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親密、良好的關係,我們卻常常為了工作,吝於在人際關係投資,最後不免有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的感嘆。不少人婚姻觸礁,夫妻反目成仇,即使與孩子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也疏遠得像陌生人,甚至養育自己孩子的是前夫或前妻再婚的對象。

而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

我有一個鄰居,姑且叫他史蒂夫。多年前他就告訴我,他這輩子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開公司當老闆。雖然他有很多很棒的工作機會,也能向他那一行的佼佼 者學習,薪水也很不錯,但他就是不肯放棄當老闆的美夢。自己開公司必然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也得從錯誤中學習。他的家人、朋友都很很能諒解。畢竟史 蒂夫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工作,他這麼努力也是希望能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但在家庭生活投資太少,最後還得付出代價。就在他的公司好不容易做得有聲有色之時,他的婚姻已經破裂,身陷離婚的痛苦。如果這時他的兄弟姊妹或朋 友安慰他、支持他,他應該很快能走出傷痛。然而由於他疏於經營人際關係,最後才發現自己只是孤單一個人。他的親友並非故意不理他,只是很久沒連絡,關係已 經疏遠,每一個人都怕自己的干涉被認為是入侵。

於是史蒂夫離開家,在原來住的城市另一端找了間小公寓。他設法使這個住處看起來溫馨,不時可和自己的二兒、二女在這裡團聚。雖然當初結婚之時,他 很用心討好老婆,由於工作勞累,他一直有蠟燭兩頭燒的感覺。到了孩子上中學,夫妻仳離,就算輪到他跟孩子相處,孩子也不見得想跟他在一起。畢竟為了跟老爸 吃飯或看電影,他們必須放棄和朋友出去玩的機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這個老爸其實已經可有可無。

史蒂夫回想過去的一切,不禁感嘆:如果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做不同的選擇,在家庭生活多投資一點,也許現在老婆、孩子還在他身邊。

像史蒂夫這樣的人很多。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也怕自己多年後也變成這樣。這也就是四○年代的一部老電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至今仍打動人心:主角貝禮(George Bailey)是個老好人,畢生樂於幫助別人,但最後還是沒什麼成就,而且差點被陷害入獄。在他計劃在耶誕節前夕跳橋自殺之際,守護天使出現了,讓他明白 所有的人都喜歡他、關心他,這都是他多年來經營人際關係的成果。貝禮終於恍然大悟,儘管他一貧如洗,他卻擁有很多珍貴的友誼。我都希望像貝禮,在最黑暗的 時候,仍然可以看到友誼的光,然而如果我們不在人際關係上投資,再有錢也無法彌補內心的空虛。

我們稍稍想想,就會發現我們在忙碌的時候疏忽了哪些人。你或許希望你的家人很愛你,你和朋友的友誼深厚,他們不會在乎被你疏忽,其實不然。如果你長久不花時間、精力去培養人際關係,你身邊的人最後還是會離你而去。

很多人到了年華老去才覺得孤單,見不到親人、朋友。但是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因為太忙而顧不到別人。我不知看過多少像史蒂夫這樣的人,只能一個人孤單地面對病痛、離婚或失業的打擊,沒有人願意伸出同情的手,帶他們走出傷痛。

人生最孤涼的境況莫過於此。

克里斯汀生TED演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文字幕)


網路書局連結: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Posted via email from 網路好康、圖片、有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